书客居 > 大清话事人 > 第374章 大清版“杨家将”

第374章 大清版“杨家将”


第374章  大清版“杨家将”

        养心殿西暖阁内,

        出现了短暂的沉默。

        突然,

        和珅抬起头,眼神坚毅:

        “奴才可能有点极端了,奴才认为这个名单不需要甄别,应当是江北3府2州1厅所有命官!”

        于敏中只愣了半秒,立马表态:

        “老臣附议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……

        乾隆死死的盯着俩人,

        过了好一会,才点头道:

        “和珅、于敏中,朕不负你们,你们也莫要负朕。”

        俩人磕首,并不多言。

        低头垂手退出了养心殿。

        乾隆抬眼望了一下秦驷,低声说道:

        “召福长安进宫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嗻。”

        秦驷一路小跑,先换了套干净衣服,然后坐着马车出宫。

        没人知道乾隆和福长安见面的那1个时辰里聊了什么。

        但是稍有嗅觉的人,都意识到朝廷又要掀起腥风血雨了。

        ……

        富察氏府邸哭成一团。

        女人们死死拦住福长安,不许他离京到江苏上任。

        已故首席军机大臣傅恒之妻,府邸里辈分最高的老夫人,更是伸着双臂阻拦:

        “儿啊,你不能去!”

        “额娘,皇命不可违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娘这就进宫,去求皇上开恩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额娘,我富察氏世受皇恩,如今南方战局危急,当精忠报国。儿岂能畏缩?”

        老夫人指着他,悲戚说道:

        “你阿玛死于征缅瘴气,你大哥福灵安病死在云南,你三哥福康安战死在江苏,还有你堂哥明瑞~这些难道还不够吗?非要学那杨家将,最终只剩一府邸的女人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我富察氏满门忠烈,祠堂一排英灵,还不够吗?”

        满府下人跪了一地。

        想挽留小主子,不要去赴任什么劳什子江苏巡抚。

        福长安泪流满面,

        一撩袍摆,双膝扑通跪地:

        “额娘,自古忠孝不能两全。恕儿子不孝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说罢,他头也不回的离开了这座富丽堂皇的府邸,留下背后一片哭声。

        不知道的路人还以为乾隆朝第一显赫世家,富察府又要出殡了。

        ……

        老夫人情绪有些失控,居然口不择言:

        “京城的贵胄宗室多如牛毛,他们的男丁为什么不去打仗?皇上为什么就盯着我富察氏一门薅?这大清是我们富察氏一家的吗?”

        老管家吓的连忙摆手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快,把老夫人扶进去。关好大门!”

        又叮嘱在场所有下人:

        “做奴才的要记住自己的本分。谁敢出去嚼舌根子,乱棍打死。”

        下人们低头。

        将今日听到看到的忘掉,绝不多语。

        其实,

        就算乾隆知道了也只能装傻。

        总不能因为几句抱怨话,就把富察氏的老夫人赐死吧。那样,背后真的要被人诟病了。

        ……

        福长安快马加鞭,轻车简从。

        只带了500马队随行扈卫。

        而在同时,吴军也调动频繁。

        江西战场第2军团、第1派遣军陆续登船离开,顺江而下。

        在铜陵训练的第5军团(矿工军团)拔营西进,进驻江西。

        洪水几乎退去,留下一片狼藉。

        吴军在鄱阳湖周边征募民夫,重新修缮南昌城和九江城。

        同时,

        有一件大工程也开始筹划——赣江东岸防洪大堤!

        李郁的指示是,务必要保证南昌不受洪水侵袭。

        防洪的思路其实很简单。

        一曰堵,修大坝。

        二曰疏,疏的办法又有两个,疏浚河道、规划泄洪区。

        ……

        李郁很冷静,让前苏州知府,现水利署署长黄文运亲自带队进驻鄱阳湖平原,寻找周边地势低洼处作为永久泄洪区。

        黄是九江人,想必足够了解鄱阳湖的水情。

        疏浚河道,暂时不做考虑。

        修大坝,过段时间可以提上日程。这又是一笔庞大的开支,然而不得不为之。

        南昌城必须守!

        在城墙上足足待了26天的李二狗,见到李郁时眼眶红了。

        “义父,太惨了~”

        李郁错愕,

        第一反应是饿到了,再看混成营众人模样,不像啊。

        再看城门楼子里还堆着好多米袋子。

        顿时松了一口气:

        “伤亡如何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病死了60几个~”

        “这么多?”

        李二狗沉默。

        很快,医官给出了结论。

        “腹泻、呕吐的人太多。他们吃的喝的肯定不干净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……

        李郁站在城墙上,皱起了眉头。

        城内死气沉沉,2成的屋子浸泡垮塌,街道上泥沙淤积很厚,臭气熏天。

        城墙上也没好到哪里去。

        污秽、恶臭~

        猛然间,

        他明白了问题出在哪儿了。

        洪水一来,人畜尸体、腐烂树叶、粪坑、各种病菌发酵混合。

        然后,

        就不存在干净的水源了,所有人只能喝污水,即使烧开了也只是相对好些。

        聚集在城墙上的混成营士兵在吃饭和如厕这2個环节,不断产生交叉感染,以至于病死大几十号,病倒了二百多号。

        “义父,这些火炮太可惜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上百门被淤泥覆盖,生锈明显的火炮静悄悄的躺在城下。

        李郁很平静:

        “让运输署的人接手,泡水火炮全部送回马钢回炉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派兵拿下樟树镇,弄回足够药材。江西战场暂不安排攻势。第4、5军团可在城外扎营,和老百姓保持距离,待城池整理修缮完毕再进驻。告诉南昌和九江老百姓,尽快清理掉积水和淤泥,瘟疫就在他们头顶,这不是徭役,而是自救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让商业署出面从皖南购买生石灰,用于两城消毒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……

        视察了小半个时辰,

        李郁就不愿意再待下去了,直接出城在赣江登船逃也似的离开。

        穿越到现在,

        敌人的刀枪伤不到自己了,但是看不见的病菌却可以。

        登船后,

        他反复清洗了手掌,甚至把那双底部沾满淤泥的靴子扔进了江水。

        望着已经变成一个黑点的南昌城,李郁叹了一口气:

        “记录,立刻批准成立卫生署。召集各州县名医,以及有一技之长的大夫加入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文书立马记录在案,待靠岸后发出。

        随着吴国逐步走向正规化,各种机构也日益完善。

        原先的亲卫营显得太粗糙笼统了。

        被具体拆分为:

        警卫处、机要处、秘书处、联络处,总务处。

        ……

        警卫处,下辖5个卫队,共计500人,配备战马300匹。

        机要处,30人,负责机密公文的记录、存档、外发。方方正正的斜跨皮革公文袋,是他们最明显的特征。

        秘书处,5人,负责接收所有送至的公文。

        <div  class="contentadv">        普通文件,他们可以直接草拟处理意见。李郁抽空会草草看一眼。

        重要文件,必须呈报李郁批复。

        联络处,30人,皆为武装骑士,负责传送文件至相应的衙署或者个人。背后插着一面明黄旗帜表明身份。

        总务处,100人,职业包括厨子、大夫、裁缝、马夫、铁匠、泥瓦匠、木匠、兽医等。负责一切后勤事务。

        另拥有60辆四轮马车、  2大2小四艘座船,以及相应人员。

        以上5个处室日常随驾,所有人员皆称“侍卫”。

        李郁走到哪里,他们就跟到那里。

        ……

        其中最忙碌的当属机要处。

        每1封公文,于何时何地发出,又于何时何地送抵受命人手中,以及联络处骑士回营复命的时间都必须记录在案,有迹可查。

        秘书处最为核心,非十分信任之人不可担任,且必须精通文墨、熟稔政务。

        卫队500人全部是打过仗的,本人或者家中受过李郁恩惠的,且家中还有其他人在吴国系统当中效力。

        他们的制服和野战军团略有差别,用上了金线和刺绣更显荣傲。

        军饷更高,即使是普通士兵每月也有10两。

        如此一来,

        卫队的忠诚和战斗力均有保证。

        总之,

        李郁对自己的安危很上心。

        匆匆离开南昌、离开江西也是出于健康考虑。万一,染上什么疾病呢。

        ……

        船队在铜陵稍作停留,同时补给食物淡水。

        长期驻铜陵煤矿的煤炭署长——王六,匆匆上船拜见、汇报工作。

        李郁收下了他的书面报告,

        转而问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:

        “目前的产量,能够支撑吴国的工业吗?”

        王六很笃定的点头:

        “回陛下,一定够!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加上我们所控制的所有府州县,就算100个城池吧,至少有80万户城内居民。日常生活取暖全部用蜂窝煤,够吗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回陛下,冬季缺口或在3成左右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李郁走到船舷,望着灰蒙蒙的码头。

        地面、忙碌的劳工、各种机械、车辆,就连绿色的树木都覆盖了一层黑色的煤灰。

        再低头望去,

        靠岸的江水也泛黑,是洗煤厂的黑水。

        ……

        王六低声说道:

        “陛下,臣有一个想法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讲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陛下可开放更多的煤矿,让商人投资开矿。浙南、皖南山中都有煤矿资源,虽没有铜陵丰富,可制作蜂窝煤一点问题都没有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李郁很意外的看了他一眼,意味深长:

        “你拟个章程出来,寡人过过目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谢陛下,臣早已拟好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王六从袖子里摸出了2张纸,恭敬递上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好,好。”李郁颇为欣慰,“铜陵煤矿当前运转有哪些突出的困难?”

        王六叹了一口气,如实汇报:

        “开矿危险重重,伤亡畸高。而且一旦出事就是一条矿眼报废。再次开掘新矿洞,费时费力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爆炸吗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回陛下。除了爆炸,还有意外坍塌、漏水。防不胜防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……

        听到这里,

        李郁冷不丁问道:

        “矿区的治安如何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今年发生了3次矿工之间的群架,2次矿工聚众持械对抗护矿队。臣,都压下来了,死了一些人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寡人想听听伱的想法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谢陛下信任。臣是矿工出身,采矿本就是逆天而行,死伤无法避免。但臣想是否可以增加一些经费,用于赔偿死伤矿工,参照军队的标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准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臣还想,能否迁一些女子过来?给矿工们一个念想,一个盼头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寡人也准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……

        煤矿外,

        数千名原绿营俘虏,低头等待。

        按照约定,

        这些人做苦役挖矿期限已满,可以获得自由了。

        望着周围聚集的士兵,刺刀雪亮。

        有些俘虏低声说道:

        “狗曰的,他们不会要变卦吧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不,不至于吧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调这么多兵,我怀疑他们要杀人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说话间,

        明黄御驾到了。

        俘虏们都呆了,私下偷偷交换着眼神。

        王六站到高处,

        大声宣布:

        “本官是吴国煤炭署长,代表陛下宣布一件事,从今天开始你们自由了~”

        ……

        “万岁,万万岁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欢呼,疯狂的欢呼。

        俘虏们抹着眼泪,总算熬出头了。

        说起来也好笑,

        今年铜陵煤矿闹事的全部是拿工资的自由民,而没有一起俘虏参与的。

        按照当初的承诺,

        他们可以拿路费各自回家,也可以进入建筑队,2两月银、包吃包住。

        江南传言,陛下要大兴土木,各项工程造价总额超过500万两。

        国丈赵立夏,也确认了这个传言为真。

        所以,许多商人决定投身利润很可观的建筑行业。

        20多个民间建筑队一字排开,竖起幌子现场招工。

        每个建筑队的骨干是从江南8府招募的老泥瓦匠,负责手把手的教授这帮俘虏怎么用瓦刀,怎么砌墙,怎么打灰。

        泥瓦匠是个技术活儿,但更是个体力活。

        身强力壮的绿营兵,绝对是工程队的最佳选择。

        经济部下属建筑署、水利署也来凑热闹,分别现场招募了500人,400人。

        ……

        只有极少数人知道,

        吴国的财政支出逐月飙升,存银接近枯竭,存粮暂时无虞。

        商税,虽然是一条缓慢上涨的曲线,前景看好。可吴国等不及了,现在就需要大量的银子。

        坐船行驶在长江,

        李郁望着涛涛江水,心中颇为焦虑。

        虽然断了清廷的海贸,可这泼天的富贵并不会瞬间嫁接转移到江南。

        夷商的胆子吓破了,会观望、犹豫、踟蹰。

        这很正常。

        “来人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陛下~”

        “问一下机要处,寡人给史密斯的亲笔信,何时可以抵达。”

        一盏茶的工夫,

        机要处侍卫来报:

        “五月十二,陛下在苏州拟信。五月十八,送至杭州出海商船船长手中。六月初一,海船离港。预计,两个月内必定送至马尼拉,五个月内应有回应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……

        远水解不了近渴~

        这句话萦绕在李郁的脑海中,让他焦虑万分。

        江西战役,从经济收益来看是亏本的。投入钱粮物资无数,实控疆域却没有扩展,甚至是萎缩的。

        这样的混账战争要是再打上两三场,吴国财政就彻底崩溃了。

        还有火药,

        可以预见,江北这一仗将是双方有史以来最大的战争。

        江北大营、淮西新军,再加上汉军旗骁骑营,超过12万人!

        而且背靠苏皖,清军的后勤补给不会断。

        所以,

        江北会战和江西战役根本不是一回事,会战和战役的差别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一次,吴军肯定要全力搏杀,不留后手。可以预料,火药的消耗量会是个天文数字,士兵的伤亡率也会是有史以来的最高。

        ……


  (https://www.skjwx.cc/a/21022/21022204/108300127.html)


先定个小目标,比如1秒记住:www.skjwx.cc 书客居手机版阅读网址:m2.skjwx.cc